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年报季A股加速优胜劣汰 财务类指标“精准打击”畅通出口关
来源: 上海证券报      时间:2023-04-29 08:28:53

A股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披露大幕行将落下,随着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逐步明朗,预计又将有一批公司因触及“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而黯然告别资本市场。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4月28日,已有*ST中昌、*ST易尚等多家公司提示终止上市风险,上市地位“岌岌可危”。

全面注册制的实施,推动资本市场“入口关”与“出口关”双向畅通,吐故纳新的良性循环正加速成形。在监管“零容忍”背景下,资本市场的新旧更迭日益常态化:财务类退市指标、“1元退市”指标连同“重大违法退市”,都在不断强化对绩差、问题公司的“锁定”与出清,推动A股市场生态的净化与重塑。


(相关资料图)

财务类退市指标发威

当前退市规定中,组合类财务退市指标犹如一把利刃,持续精准出清“壳公司”。如*ST蓝盾,在发布2022年年报后,因触及“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退市指标,公司长达11年的上市之旅即将宣告终止。公司股票4月26日起已开始停牌,停牌前股价为0.48元/股,总市值仅为6亿元。

再看*ST中昌,公司触及财务类与交易类两项退市指标。4月4日晚,*ST中昌发布年度业绩预告称,公司预计2022年营业收入为1000万元至1200万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2亿元至-5.2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为-7.5亿元至-6.5亿元。与此同时,自4月7日起,这只曾风光无限的“大数据第一股”股价便一直处于1元以下,已连续16个交易日(截至4月28日)股价低于1元。可见,以多种退市指标来衡量,*ST中昌退市都已是板上钉钉。

“如今的财务退市指标改变了以连续多年亏损为核心的退市指标体系,上市公司将不再单纯因连续亏损而被强制退市。”沪上某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财务类退市标准完善后,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那些有主业但仅仅因为行业周期等原因连续亏损的企业,为规避退市而造假的冲动。虽然一些上市公司仍会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争取免于退市,但现有的组合指标使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调节的空间变得很小,而且中介机构责任进一步归位,也压缩了上市公司“逃出生天”或“蒙混过关”的可能。

如*ST新文,在2022年年报编制的审计环节中,针对出售双创宝励96.67%财产份额等多笔收入是否计入主营业务收入,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产生分歧。在2022年大概率继续亏损的背景下,*ST新文与审计机构的分歧点,关乎其盈利指标能否“过线”。最终,*ST新文4月27日公告称,公司2022年度财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除上述年报发布后可能触发财务类退市“红线”的公司外,还有一批公司在年报后将“披星戴帽”。从最新情况来看,嘉凯城、宋都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此前已提示在年报披露后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而较早发布年报的碳元科技目前已变身“*ST碳元”。

多元指标加速市场出清

随着退市改革的逐步深入,“财务退”已不再是锁定“壳公司”的唯一指标,交易类和重大违法退市等强制退市指标正逐步走向前台,有力清退“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A股市场常态化退市格局更趋明显。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4月27日收盘,已有14家上市公司股价低于1元,其中房地产及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有5家。“‘1元退市’属于交易类强制退市,一般触及这一交易类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质地较差,大多问题缠身、劣迹斑斑。”有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盘点相关公司处境也可以看到:蓝光发展早已陷入债务危机且无法自拔;*ST新海深受“专网通信”余波影响,连续多年财务造假;*ST辅仁则深陷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等诸多风险之中。

具体来看,面临“1元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中,曾为千亿房企(销售规模)的蓝光发展最引人关注。4月6日,蓝光发展股价跌破1元。4月28日,公司公告称,截至4月27日股票收盘价为0.48元/股,已连续16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显然,留给蓝光发展的时间已经不多,如果连续20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公司股票可能被上交所终止上市交易。

“‘1元退市’情形的增多是A股市场注册制改革、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必然结果。”上述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注册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市场选择已成为壳公司退市的重要渠道。2019年以来,沪深两市触及交易类退市的案例日渐增多,也侧面彰显出市场投资者对此类公司的态度。

与此同时,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也有力地识别出劣迹公司。4月以来,*ST紫晶、*ST泽达、*ST计通等公司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其中,*ST紫晶、*ST泽达分别于2020年2月、2020年6月上市,短短3年时间,两家公司便因涉嫌欺诈发行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清理出资本市场,令人唏嘘。

完善退市制度净化市场生态

退市制度改革不会止步,市场进化趋势不可逆转。以沪市为例,2020年启动新一轮退市改革以来,共有41家公司退市,其中近40家为强制退市。而今年以来,A股市场已有*ST凯乐、*ST荣华、*ST西源、*ST金洲、*ST科林5家公司被强制退市摘牌。

改革有的放矢,背后是不断趋严的监管态度。在2023年的退市监管工作中,上交所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及退市监管实施方案,“关口前移”依规加强营业收入扣除会计监管,通过问询、约谈等监管措施,打击新增贸易收入等突击构造营业收入行为,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切实落实退市监管。

“随着退市制度的逐步完善,市场生态也得到进一步净化。退市监管充分发挥功能,保障制度机制和市场功能高效运转。”有业内人士分析称,退市监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坚持“应退尽退”;二是督促风险提示,严防过度炒作;三是加强监管协作,保障平稳退市。

据记者了解,*ST紫晶、*ST泽达两家公司的退市将被实行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式追责。在投资者赔偿救济方面,*ST紫晶保荐机构拟牵头设立先行赔付基金,对前期因*ST紫晶重大违法行为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予以赔付。上海金融法院也已立案受理*ST泽达普通代表人诉讼起诉材料。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也表示,后续待条件满足时将依法申请参加该案并转换特别代表人诉讼。

“在退市制度持续完善的背景下,退市过程中以及退市后的投资者保护是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退市常态化机制建立以后,公司不能因为退市而破罐子破摔,对投资者权益造成二次伤害。”上海久诚律师事务所主任许峰认为,投资者保护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有效推动了常态化退市形成共识。如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先行赔付制度发挥震慑违法违规功能,改变了传统证券诉讼成本高、流程长的局面。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