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栽下“摇钱树” 结出“富民果”——泾川县纵深推进“护园强果”行动促进果产业转型升级
(资料图)
初夏时节,在泾川县南北二塬的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着改造乔化园、新建矮化园、在丰产园施肥覆膜……
近年来,泾川县深入实施果品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果品产业转型升级,掀起了“护园强果”行动热潮,一幅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乡村振兴蓝图正在绘就。
从“被动看”到“主动干”
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泾川苹果产业,是当地广大群众主要的增收产业。
然而,受自然灾害、劳力转移、果园老化等因素影响,当地挖园、毁园、弃园现象严重。
2021年,泾川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护园强果”行动,成立“护园强果”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大扶持资金投入力度,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品种,探索新模式,一场新的果产业“革命”拉开了序幕。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泾川县高平镇林果站站长闫赟感慨,在行动实施伊始,部分果农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有果农打算在丰产园种植玉米。
为此,高平镇动员镇、村干部上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组织村党组织负责人、果品大户、群众代表等280多人次先后赴山东烟台、陕西洛川、静宁等地考察“取经”,详细了解果品产业发展规模,学习标准化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和经验。
“镇村干部带我们到陕西学习后,大家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务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飞云镇元朝村果农王拴成说,一系列“组合拳”让果农由观望变为主动参与。
从“守旧园”到“建新园”
飞云镇是泾川县苹果产业发展大镇,但也面临树龄老、品种老、技术老等诸多问题。
如何破茧突围?飞云镇对残次老化果园、撂荒果园摸清底数,分类建立台账进行重点监管;对于管理不善、园相园貌较差的果园,通过整形修剪、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园貌园品;对于新幼园鼓励群众积极做好防冻、抗旱保墒等防护措施,确保成活率。同时,加快推动老果园改造、矮化密植园建设,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大户带动,完成老果园插空补齐1150亩,重茬栽植矮化密植园2990亩。
“我们村实施了矮化密植园建设项目,群众的积极性很高。”飞云镇元朝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小宏说,镇里投资了600多万元为新建的矮化密植园配备水泥立架,购买脱毒树苗、地膜、滴灌等,目前已完成625亩矮化密植园新建任务。
“矮砧苹果树成形早、结果早、丰产早,一亩苹果的毛收入比老果园高。”尝到甜头的元朝村果农王拴成说,今年他又改造了4亩,还准备搭建防雹网。
在“护园强果”行动中,泾川县管好“丰产园”、改造“老旧园”、新建“矮化园”,推动全县果品产业优化升级。今年,全县完成果树修剪18万亩、覆膜5万亩、人工授粉7万亩、施肥17万亩、病虫害防治17.5万亩,高标准新建矮化密植优质苹果园5021亩。
从“强品质”到“增效益”
“果子品质好,根本不愁卖。”泾川县丰台镇焦家村果农李双成满心欢喜地说,新建的40亩矮化果园去年初挂果,纯收入达22万多元。
据悉,泾川县大力发展现代果业,引进烟富、华硕、瑞雪、瑞阳、红思尼克、维纳斯黄金等苹果新优品种,名优特品种比例达95%以上。
在选育名优品种的同时,当地全面实施果园提质增效工程,积极统筹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在果园提质增效、防雹网建设、果畜互支互促建设、老旧残次果园改造、新植补植苗木补贴上加大投入力度。
此外,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果园托管新模式,向窑店、高平、党原、飞云等10个乡镇26个苹果产业重点村的2600多个农户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和预支肥料农药,帮助果农销售苹果,实现企业、果农互惠互利。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泾川县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构建多元化营销渠道,进一步扩大苹果知名度;利用网络、微信、微商等自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泾川苹果,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富原红”“菁甄金果”“泾宝红”等名片,全面提升果品档次。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通讯员 李 聪 史红玉